【优酷】浙江宣传
来源:尊龙登录-尊龙新版手机app下载 更新时间:2024-07-06 16:24:54
继citywalk等概念大火后,浙江宣传社交网络上又刷新了词库。浙江宣传“明天请个假,浙江宣传准备给自己gap一天”,浙江宣传学习累了、浙江宣传工作烦了、浙江宣传优酷生活乏了,浙江宣传那就“gap一下”的浙江宣传生活风尚逐渐进入大众视野。
与此同时,浙江宣传“gap day的浙江宣传正确打开方式”“gap day是成年人的一次短逃离”“gap day体现了当代职场人怎样的状态”等话题纷纷发酵。人们对gap day的浙江宣传探讨,逐渐深化至它所折射的浙江宣传社会状态中。
gap day究竟是浙江宣传什么?又何以戳中现代人的“心巴”?
一
“gap day”是对“gap year”(间隔年)的本土变形。一些西方青年在毕业之后、浙江宣传工作之前,浙江宣传会选择gap一年,通过志愿服务、四处旅行等方式来歇一歇脚,钉钉做个过渡。部分中国网友则将“year”缩短为“day”,意为在忙碌之余,抽出一天放松头脑,做自己想做的事情。很多网友分享了自己的体验:
有人爱上逛菜市场,和摊贩唠唠嗑,看看蔬菜瓜果,用“接地气”的方式感受触手可及的“小确幸”;打工人积极践行“20分钟公园理论”,在春日午后的草坪上松弛躺下;也有人将周三视为工作周的gap day,哪怕是换换午餐口味,下班和朋友聚个餐、看一集综艺,都成为对自己的嘉奖。
一些年轻网民发挥出想象力和创造力,进一步将“gap day”这一时髦词汇玩出了花:白天太忙,就把临睡前刷短视频的腾讯视频欢乐时光“册封”为“gap night”;午休时间离开工位散步晒太阳,算是“gap hour”;就连“偷得浮生半日闲”都有了洋气的说法——“gap half day”,主打一个花样繁多。
可见,凡是休息皆可gap。大多数人在gap时,不会带着目的性去刻意做点什么,而是更关注思绪的放空与放松。在笔者看来,相较普通的休息活动,gap更多强调了心情、心态的转变。
二
从“脆皮年轻人”“淡淡综合征”再到“gap day”,这些新词热事,都从侧面反映了现代人正在寻找与社会环境相处的一种方式。大家无法承担gap year的时间成本,于是选择用更为精简的碎片时间让自己尝尝休息的甜头。gap day的兴起,在笔者看来至少有这么几个原因:
从外部环境来说,当“效率”成为广受期待的基本指标,gap一定程度上更关注“慢下来”的诉求。在日益严峻的竞争中,人们不自觉地长期处在“上紧发条”的状态之下。科技迭代、社会变迁、生活革新等因素的多重叠加,使得我们试图花更少的时间做更多的事:比如,为视频按下“倍速键”,短时间内看完一部剧集;热衷于搜索碎片化信息,而不愿花精力去啃下“大部头”;手边写着文案,耳朵上还戴着耳机……
各种技术手段和工作要求让我们学会“多任务并行”,而gap day透露出一种“反骨”的悠闲。就像是高速疾行的中途休息站,人们通过gap刻意“减速”,拒绝被快节奏所裹挟,回归更为悠闲的生活步调。
从自身角度来看,年轻人以个性化的方式来缓解“休息焦虑”。在追求绩效的社会逻辑中,休息就可能与“游手好闲”“无所事事”等画上等号,因而一些人在休息时总会莫名产生焦虑感、羞愧感。人们把短暂且合理的休息称为“gap day”,实际上是化被动为主动,以更具创造性的表达来减轻休息带来的负罪感,缓解“请假羞耻”,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休息自由。
与gap day类似的,还有高校为大学生开设《摸鱼学导论》课程,为大家开出一张“摸鱼处方”,试图用独特的戏谑缓解生活的疲累,引导大家用珍惜的心态对待放空的时光,短暂休息后再全力以赴,以更好的状态“打怪升级”。
此外,从互联网环境而言,网络赋予gap day以社交属性,构建“身份认同”。gap day诞生于一位社交平台用户的无意分享,发酵于网友的互动打卡。他们在相关话题下“吐槽”生活的疲惫、职场的见闻,探讨gap的方式,在情感共鸣中获得认同感。于是,gap day成为一种心照不宣的社交语言,建构起年轻群体的“身份符号”。
同时,通过社交平台的圈层传播,一些向往松弛、渴求休憩却暂时无法从忙碌生活中抽身的年轻人,也可以“隔空”感受gap的魅力,实现精神共振。
三
gap day是现代人尝试适应社会环境、不断追求更好未来的调适方式之一。但也有人说,这种方式看似岁月静好,却又体现了一种紧绷感,并提出了对其隐含问题的担忧。
正如前文所言,gap day乍一看似乎带有“短暂逃离”的意思。人往往选择在压力大的时候gap day,“逃离”与“逃避”的界限,该如何判定?gap day是否是美化版的“摸鱼”、洋气版的“摆烂”呢?
在笔者看来,gap day并不是人们用来“逃避上班”的借口。这个略带自我调侃意味的词语表达,更像是大伙儿“苦中作乐”的心声:忙归忙,累归累,也别忘了好好生活。不过,我们的确需警惕gap day逐渐滑向“丧文化”的陷阱。
此外,一部分人热衷于将自己的gap day日程发布至社交平台,靠摆拍、修图、摘抄心灵鸡汤来打造松弛形象、营造丰富的生活气息,包装“人设”,试图“表演”给他人观看,以获得关注和认可。这样的gap day反倒显得有些拧巴。
实际上,我们大可不必盲目跟风,将社交平台上的“虚假松弛”当成自己的“休息模板”,照搬照抄到自己身上。不妨从自己的生活实际出发,找寻身边的松弛点,在感到累的时候就停一停、歇一歇,让自己真正获得内心的自足和前行的能量。
朱光潜曾说,现代人的毛病是“勤有余劳,心无偶闲”,追求辛勤劳作甚至拼尽全力,却失去了闲情逸致。其实,对于我们自身而言,与名利的获得相比,更重要的是踏稳节奏,学会在“快马加鞭”和“闲庭信步”中灵活转换,在繁华世界中构建我们的精神家园。
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,生活方式本就不必强求统一。无论热点趋势如何变化,生活的法则还应来源于内心的坚定从容。gap day的本质就是为了寻求生活与工作的平衡点,用积极的态度掌控节奏,从而更坚定地奔赴下一站山海。